很多人以为闰月和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两个词名字很相近,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却千差万别。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这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
对于中国的农历,许多人把它和阴历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不对的,世界上一共有三种历法,一种是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人为规定;一类是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只有年的月数可以人为规定;第三类是阴阳历,就是以月球平均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1月,但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又与地球平均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相等,如中国的汉历、藏历。所以中国的汉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阴阳历的作用非常大,24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因此作为阴阳合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才叫做中国农历,所以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如果把农历称为阴历就不妥当了。
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与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阳历的月份没有季节的意义,这样12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为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了10.88天,也就是每个月少了0.91天,这样一年就相差11天,只需要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会同季节发生倒置,比如某年新年本来是应该在冬季度过,而季节发生倒置之后,新年却要在夏天度过了,而使用这样这样的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到了闰月的办法。
农历年中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是常有的事,甚至1990年还出现过连续四个月大月的罕见特例。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合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与朔望月的最小公倍数。通过种种计算以及比对,最后发现19个回归年加7个闰月的误差很小,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19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的协调了起来。而闰月到底闰哪个月,取决于一年中24个节气,我国农历将24个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如惊蛰/春分等),如果某一个农历月份中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刚好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以此便置闰7月来调整误差。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称为闰月。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闰月的算法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和数学思维,也广为流传!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