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预测理论与周易预测术的发展

zgyjds.com 0
周易预测理论与周易预测术的发展
 
一、科学之理与周易预测之玄的同步性
 
我觉得科学之理与周易预测应用理论之玄是辨证统一的理念和观念。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说过去道过来,只是操作的方法和描述的手段不同,而实际的意义是一致的。什么叫科学?先进的东西叫科学,成功了的东西叫科学。而没有成功的落后的东西就不叫科学。如果没有成功和落后的东西后来成功了,这又叫科学。例如用现代科技制造出来的飞机在天空飞行,操作自如,平稳着地。但是,在高空航行的飞机,如果遭遇凶暴场,就会失事坠毁,酿成灾难。难道制造出来的飞机不科学吗?这就是一个悖论一一先进的技术无法控制飞机不失事。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运用周易的场数学来破译何时何地飞机会失事的时空凶暴场和时空密码,有效控制飞机起飞时间和航线,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灾难。
 
无论是现代科技也好,周易预测术、易经玄学也罢,只要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就叫科学。
 
二、用易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着眼
 
《说文解字》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又说人,天地之最贵者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人之重要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导作用是没有错的。然而人既然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必然要受到天和地的约束。因此,古人更推崇天人合一的三才之道。
 
周易阐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反映的是宇宙万事万物都存在的普遍规律,各个信息切片都不例外。就某个特定的人来说,他能否胜任某一项工作取决于先天赋予她的生命密码(自身素质,命运趋势等)个人努力和后天提供给他的外部环境(家庭、社会环境,各种机遇等),即取决于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之道,
 
周易预测应用理论破译生命密码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据的方法以周易预测学中的命理学为主,配合四维时空和测定胎形等方法。其静态内容包括人格类型(心胸、志向、意志等),智力特征(智商高低,适合领域等),个性特点(身体、灾祸等)。获得的方法(途径)有:根据出生地时间用命理预测方法(四柱预测、紫微斗数等)推算;根据面相,手相等特点进行综合判断;根据姓名(包括签名特点)再用四柱预测学和姓名学连动预测;根据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成员存在信息同步性)再用一掌经反推出他的综合性密码获取一个人一生总程的全部情况。
 
动态内容包括某一时期综合运气(事业成功,人格升华,有无贵人相助等)和单方面运气(财运,官运,感情纠纷,灾祸,奔波或安静等状况)。获得方法与静态内容所述基本相同。同任何事物一样,每个人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宇宙全息统一性,这种变化同在人的身体的每一处和体外涉及到的外部环境是同步全息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体貌特征,举止言行变化来判定他近期(某一时期)的综合或单方面的运气特点,根据家庭成员存在信息同步的理论,也可以从他关系密切的亲友的情况判断他近期的流年,流月,甚至是流日的近期运气状态。
 
周易预测术有了以上对生命密码的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就可以对某一个人进行客观的定位。例如企业用人定位,个人发展方向定位等,做到科学的选用人才和科学把握自身命运。香花不鲜,鲜花不香,香而鲜者大多有刺。人才如花,各有所长,有人善于动脑筋,有人善于动手,有人擅长指挥,有人擅长具体操作,用人一定要用其所长,自身一定要避其所短,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无论是局部亦是个人,真正做到有力当头上,无力釆两旁。用才和施才一定要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比如某人近期财运很坏就不能让他管财,自身施才就要加以控制,可以考虑让另外一个财运好的人代替;某人近期驿马星旺动(主奔波,走动)就不能让他守办公室,可考虑去干流动性较大的工作(如公关,推销等);某人成功运很糟就不能安排他做重要工作,最好是休息或渡假。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人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之上的。但要做到这一点,仅凭现代的科技手段是达不到的,必须依靠周易预测学这门边缘学科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科学与易学同步的紧迫性
 
何迅毅先生刻苦钻研毛选三十年,发现了毛泽东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详见《海风》创刊号)。试想一分为三不就是《周易》中的三才之遒吗?谈到观念更新带来的变化,日本近50年来日新月异的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战后日本第一位首相吉田茂却说日本人很早以来就醉心于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输入中国文化古代的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对曰本来说,学习中国是一个莫大的恩惠。在日本的社会中,课长要精通《三国演义》,部长要精通《孙子兵法》,经理要精通《周易》,没有这些资本,晋升是很困难的。由此可见,代表中国古老文明的《周易》对世界文明影响有多么大,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华夏子孙却生在福中不知福,没有尽可能地从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精华实在叫人痛惜!
 
作为我国五千年文明代表的周易,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否应该把它放在一个较为正当的位置上,我觉得是当今一个最根本的科学。势在必行,行必紧迫。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